为响应2025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的号召,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青年学生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7月14日至18日,西北师范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一行9名师生赴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在庄浪县团县委、庄浪县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语润庄浪”普通话推广暨庄浪县2025年暑期教师普通话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共有来自庄浪县19个街道乡镇的100名幼儿园及中小学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
实践砺能 把握“三度”
说好普通话,推普课堂有力度。虽酷暑难耐,但是在庄浪县各单位的积极配合下,实践团的各项工作得以顺利有效地展开。开班启动仪式后,队员立即展开了工作。实践团成员何琪详细介绍了推普周的由来、什么是普通话、普通话和说方言的关系等普通话小知识,通过创新推普新教具,用平时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桌子来帮助提高参训学员的普通话发音的标准性。参训教师纷纷表示,这种生动且专业的课堂让他们对普通话学习产生了全新认识。
写好规范字,推普服务拓广度。实践团成员唐启东发挥兴趣特长,与参训教师们就如何写好三笔字、如何把握笔的力度和角度展开了交流,现场同时播放书法讲解视频、开设硬笔临摹比赛、邀请学员分享练字心得,让学员们深刻领悟到汉字的独特魅力,为本次推普活动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诵好文化情,推普实践增深度。中华经典诵写讲不仅是表达的形式,更是文化的载体。庄浪县教育局负责语言文字工作的万小军同志围绕“中华经典诵读写大赛”,从朗诵的基本功入手,包括发声技巧、气息运用、语调把握等方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讲解和示范,并就“中华经典诵读写大赛”的参赛注意事项进行了解读。在讲解过程中,通过经典朗诵作品的实例分析,让学员们直观地感受到不同情感在朗诵中的表达方式,汲取中华文化的养分,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协同共进 聚焦“三新”
数字赋能,构建“线上+线下”教学新范式。据悉,当地教师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专项培训需求十分强烈,但资源有限。实践团也结合参训教师的需求,特邀西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李华教授,通过线上会议的方式为参训学员带来了一场高水平的普通话水平测试专题。这堂跨越300多公里的课堂,涵盖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考试内容、形式、评分标准及应试技巧等核心内容,将专业优质的培训资源带给参训教师,弥补了当地缺乏相关培训资源的不足。庄浪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教师每年都会对参加普通话抽检,希望西北师范大学能够持续提供此类优质的线上课程。
专业融合,探索推普课堂新向度。作为我省乃至西北地区重要的教师教育类高等院校,西北师范大学始终致力于服务地方教育发展。本次“语润庄浪”实践团由来自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传媒学院、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的8名学生组成,各专业学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取长补短。此次实践活动,对同学们来讲也是一次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的宝贵契机。“与基层教师的面对面交流,让我们对课堂教学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对我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很有启发。”实践团成员周凡媛表示。
校地协同,打造“当地政府-高校”推普新主体。庄浪县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程明同志在开班仪式上指出:“此次校地协同推普活动是深化教育合作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城乡教育公平的生动实践。希望未来能与西北师范大学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共青团庄浪县委员会梁艳君副书记在结业仪式上对西北师范大学师生团队的倾情付出表示感谢,称这些优秀的西北师范大学学子为推普路上的“追光者”和“领路人”。
青春赋能 增强“三力”
问卷采访,提高推普精准力。为进一步摸清庄浪县基层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状况、学习状况和学习需求,“语润庄浪”实践团成员还通过问卷、访谈、座谈等多措并举的方式,开展教师课堂普通话使用状况调研调查,深入了解当地教师普通话水平,填写调研问卷并形成了调研日记,为后期形成调研报告提供相关参考数据。
文艺汇演,添加推普新活力。“语润庄浪”实践团在课堂之余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汇演,包括实践团成员带来的朗诵《青春万岁》、庄浪县第四幼儿园的老师带来的舞蹈《同一个祝福》等,为当地推普工作注入了青春活力与创新动能,展现了新时代推普工作的多元形态与丰富内涵。
梯田精神,注入推普新动力。实践团成员还前往中国梯田化模范县纪念馆、庄浪县博物馆,通过实地调研与史料考证相结合的方式,对庄浪县的红色文化资源展开全面调研,充分挖掘地区资源,创新设计了一系列“行走的大思政课”:在纪念馆,实践团成员张迪雅担任临时讲解员,用标准普通话向参观者讲述庄浪人民的改变自然、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在课堂上,实践团成员谭小甜将红色文化融入推普课堂,组织诗歌朗诵会。这些活动将语言训练、文化传承与思想教育有机融合,受到了当地教师的喜爱。
随着“语润庄浪”普通话推广实践团在庄浪县的实践活动圆满落幕,这场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纽带、以文化浸润为底色的乡村振兴行动,在庄浪这片热土上播下了希望的种子。实践团通过“三度”砺能、“三新”共进、“三力”赋能的创新模式,不仅有效提升了当地教师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更探索出了一条校地协同、数字赋能、文化浸润的推普新路径。
作者:林娜 西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2023级学生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