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2025中关村“教育+科技”创新周在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开幕。本届活动以“应用导向与要素协同”为主题,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的重要论述,发扬中关村精神,突出应用导向,探讨人工智能技术深入教育教学和管理全过程、全环节的新思路、新模式、新场景,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会长韩进,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丽,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马成芳,外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外研社社长王芳,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吴颖惠,北京海淀置业集团总经理李列,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罗红英,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主任杨丹共同启动2025中关村“教育+科技”创新周。
2025中关村“教育+科技”创新周启动仪式
开幕式由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总经理赵伟鹏主持。他表示,近年来,在政策、行业、用户等各方要素共同作用下,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探索明显提速。中关村“教育+科技”创新周作为连续十一年举办的教育科技行业品牌活动,始终立足场景应用,服务行业发展,本届创新周聚焦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各环节的实践应用,期待与政产学研用各方交流互动、协同创新,为教育数智化转型和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更多落地方案和创新服务。
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总经理 赵伟鹏
嘉宾致辞:共担教育强国使命,凝聚协同创新合力
马成芳:以“AI+教育”为契机,积极探索打造教育创新发展的“海淀模式”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马成芳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指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教育正经历“数智化”变革与重塑,政府、学界、行业应进一步凝聚共识、协同破题,以新质生产力驱动教育变革,以科技创新夯实人才根基。下一步海淀区将以《海淀区“人工智能+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为牵引,持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与基础设施建设,深化AI在教育教学各环节的应用,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区域教育治理数字化与智能化升级,积极探索打造教育创新发展的“海淀模式”,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海淀力量。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马成芳
韩进:“AI+教育”变革正在以不可阻挡之势扑面而来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会长韩进在致辞中表示,当前,以AI技术为代表的科技进步迅猛发展,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不仅催生了学习方式的改变,更对教育治理、人才培养模式等提出了系统性重构的要求,一场“AI+教育”的变革正在以不可阻挡之势扑面而来。“教育+科技”是教育事业发展乃至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之中的必经路径,社会各界要在把握教育本质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技术创新成果,促进教育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的革新,积极探索智能时代教育创新形态。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会长 韩进
陈丽:教育正经历从“工具性改良”向“结构性变革”的跃迁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丽指出,数字技术的应用打破了传统标准化教育的供给模式,教育正经历从“工具性改良”向“结构性变革”的跃迁,加快构建适应数字文明的新型教育供给体系,实现教育资源的精准配置与动态优化迫在眉睫。智能时代的教育科技发展应充分发挥资源平台作用,加强政产学研用各主体协同创新,以教育供给侧改革助推课堂教学改革,满足人民群众对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需要,让技术的应用与伦理的规范同频共振,为教育强国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陈丽
主题演讲:聚焦“AI+教育”应用场景,探索教育提质升级路径
主旨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爽主持。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爽
贾积有:人工智能的本质是在机器上实现的教育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北京大学教育信息化国际研究中心主任贾积有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主题演讲中指出,人工智能与人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紧密相关,其本质是在机器上实现的教育。贾教授从知识工程、数据挖掘、模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研究的主要领域入手,系统阐释了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的应用场景和实践效果。实证研究表明,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对学科教学具有积极影响,能够有效增进学生学习兴趣,减轻教师教学负担,助力教育均衡发展,赋能因材施教。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北京大学教育信息化国际研究中心主任 贾积有
吴昊:AI在教育场景的应用虽有误区但前景光明
北京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博士生导师吴昊在《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多场景应用》主题演讲中详细介绍了AI在教学、评价等各类教育场景中的应用。他指出,AI技术正深度融入教育教学,为传统教育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然而,AI在教育场景中应用需避免过度的技术和数据依赖,要重视数据伦理和安全,并确保技术真正服务于个体成长。AI深刻变革教育范式,教育场景也将成为AI的重要应用场景。教育行业应积极拥抱AI技术,让AI成为师生共同的学习伙伴。
北京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博士生导师 吴昊
樊磊:AI助力基础教育突破现有问题和挑战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人民教育出版社特聘专家,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樊磊作题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立足信息科技 落实AI赋能》的演讲。他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能够助力解决基础教育目前正面临的知识传授脱离时代、人才评价观念僵化、优质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信息科技课程是AI教育的基础,要根据课标要求,以AI思想方法渗透课程教学,突出数字素养导向,普及个性化教学。全社会、全行业应积极行动起来,搭建赋能创新平台,营造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良好氛围,以人工智能技术引领基础教育创新发展。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人民教育出版社特聘专家,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樊磊
吕航: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的双向赋能
北京数字教育中心运行保障部主任、人工智能应用推进专班负责人吕航在《北京市“人工智能+教育”探索与实践》主题演讲中分析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的当前形势,阐述了北京市在揭榜挂帅建设教育智能体、上线AI应用超市、建设教育数据集等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实践经验。他提出,要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的双向赋能,以素养为先、育人为本,构建产学研多元合作机制,加强技术产品与教学场景之间的双向促进和成果输出,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教育”的崭新未来。
北京数字教育中心运行保障部主任、人工智能应用推进专班负责人 吕航
吴颖惠:人工智能赋能教学需要统筹谋划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吴颖惠在《AI赋能海淀区中小学提质增效》主题演讲中指出,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进化正在引发教育的系统性变革,知识、课程和学习观念都在经历颠覆性转变。人工智能赋能教学需要统筹谋划,要理解技术背后的教育变革逻辑,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人才。当下,海淀区利用“统采统建”模式为技术赋能教与学提供了可用的基础环境,围绕AI助学、助教、助管等方面开展积极探索,促进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全过程、全流程的深度应用,推动海淀区智慧教育标准化、特色化、品牌化、范式化发展。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吴颖惠
应用分享:汇聚典型经验做法,以“智”赋能教育创新
在“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建设与实践”应用分享环节,外研在线副总裁兼基教事业部总经理郎崧,博雅云课堂创始人朱红梅,火山引擎科教行业高级架构师许可,龙之门教育运营总监丛斌,分别从以智助教、以智助学、以智助管、以智助研等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应用场景出发,介绍了AI教育产品、服务助力教育教学提质增效的典型经验和实践做法。人工智能技术为教师生成适配学科场景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构建沉浸式游戏化的学习场景,为学校搭建辅助智能决策的管理平台,为课堂教学循证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和分析样本,促进教育从标准化向个性化跃迁,从经验驱动向智能交互进化,为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插上智能加速的翅膀。
bet36体育投注学院信息科技教育学院副院长,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中小学专委会副主任胡淑均针对应用分享作专家点评,介绍了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在“AI+教育”应用方面的现状。她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要以人为本,服务于育人目标和一线教学需求。期待学校与企业能够更加紧密地协同联动,以应用为导向,创设多元学习场景,有机并有效融合人工智能,进一步探索教与学的创新路径。
bet36体育投注学院信息科技教育学院副院长,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中小学专委会副主任 胡淑均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