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深刻论述,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是教育工作者躬耕教坛、为国育才的灵魂所系与力量之源,蕴含在每一位教育者具体的育人实践、价值追求和使命担当中。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深刻学习领会这一重要精神,将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与传承科学家精神深度融合,以学院学科特色为沃土,引导全体教师“追光”而行,努力建设一支心怀“国之大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一、深植精神根脉,以科学家事迹涵养教育家情怀
教育家精神的首要核心是心怀家国、矢志报国的理想信念。学院高度重视挖掘和传承以徐叙瑢院士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系统开展学习纪念中国发光学奠基人徐叙瑢院士系列活动,不仅追思其学术贡献,更着力弘扬其“把探寻科学真谛与民族复兴使命结合”的崇高追求。学院通过组织教师线上线下专题学习,深入院士故居开展精神研学、前往院士工作生活的地方(长春光机所)了解科研历程、参观院士生平展及观看其早期手稿与样品,带领教师们深切感受到老一辈科学家探寻“科学真谛与民族复兴使命结合”的报国初心、“三个批判”的治学法则以及“功成不必在我”的育人格局,激励青年教师要在教学科研中传承精神,在课下实践中争做育人楷模。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大局,筑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思想根基。
二、创新育人载体,推动精神传承融入师资建设全程
学院以科学家精神和教育家精神为双主线,将教育家与科学家精神从“故事”转化为“制度”,从“感悟”转化为“行动”,将其深度融入教师引进、培养过程中。学院以黄昆先生为标,设立成立“黄昆英才班”,将黄昆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淡泊名利的崇高品德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黄昆班”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反向赋能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教师教学反思与理念更新,真正做到“经师”与“人师”的统一。同时,积极发挥“五老”作用,举办“师说”系列讲座,邀请国家级教学名师王玉凤老师与青年教师和面对面交流,分享其数十年的教学心得与育人感悟。邀请教学五十余载的周盛芳老师为师生分享微党课,组织师生学习周盛芳老师捐出毕生积蓄160万元支持教育的事迹。学院教师们深受老一辈们在教育事业中,心有大我、甘于奉献、求实创新的精神影响,近年来承担国家级重点、重大纵向项目多,科研经费突破亿元,获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领域重要荣誉20余项,发表Nature系列等顶尖期刊论文数量可观,教师们真正将教育家的精神情怀从而内化为自身的职业追求。
三、鼓励“青春”表达,实现师生共育、精神“双向赋能”
学院注重以生动形式促进教育家精神与科学家精神在师生间的双向浸润、共同生长,真正实现精神的“双向赋能”。通过开展微党课《红色之光映照百年初心-徐叙瑢先生百年精神图谱》宣讲,引导师生“知行合一”,通过设立“发光树”引导师生牢记科技报国使命,通过创排科学家生平短剧、开展清廉故事征文、设计以“追光”为主题的系列文创、成立青年科普服务团队,打造“追光”科普科创宣讲团等各类“青春”活动,搭建具有青春气息的育人平台,让教育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浸润师生心田,营造尊师重教、关爱学生、崇尚学术的文化氛围。活动过程中,指导教师不再是单向的灌输者,而是与学生共同创作、共同感悟的伙伴。这种“教学相长”的模式,让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中重新确认和升华自己的教育使命。
未来,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将继续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指示为根本指引,紧扣学校发展战略,深化科学家精神与教育家精神融合互促的实践路径,在未来一校多区发展的新格局下,持续探索跨校区特色育人模式,将精神引领贯穿教师队伍建设全过程,完善科研反哺教学、教学激励科研的良性机制,引导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成就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为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国教育在线

